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论道“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4-07-18   阅读次数: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谋求更大发展。经过多年努力探索,目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未来发展中,中国企业“走出去”该怎样应对新的格局?本报邀请国内几家具有代表性的交通建设企业负责人一起论道支招,共议“走出去”。


顺势而为 落地生根 

——中国交建副总裁孙子宇谈中国企业“走出去”   


依托优势走出去

 记者:企业“走出去”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有效之举,从国家层面,对于企业“走出去”有哪些支持和引导?

 孙子宇:每个国家对企业“走出去”都有不同的支持。中国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把“走出去”上升到国家战略,为这些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支持。二是政策支持。企业“走出去”,需要一些必要的政策支持,比如对“走出去”企业提供税收、人才培养上的优惠政策。三是金融支持。通过贴息贷款,为项目所在国提供优惠,而这些优惠贷款项目一般都由中国企业参与承包和建设。

 这也是发达国家支持本国企业“走出去”通常采取的几种支持方式。有的支持力度会更大,比如在日本,其贷款利息很低,而且不要项目所在国的担保。

 记者: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有哪些方式或途径?目前的现状如何?

 孙子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劳务输出;二是承包工程;三是对外投资。对于不同阶段,不同的企业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目前中国有些企业的“走出去”主要还处在劳务输出阶段。但一些企业“走出去”的方式则已进入深层次阶段,比如目前中国交建“走出去”的方式,第一位是承包工程,对外投资排在第二位。

 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可以说遍布全球。比如中国交建在135个国家都有业务,在93个国家常设公司,但主要业务来自亚洲和非洲。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势,分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劳务输出阶段,其优势在于劳动力。第二阶段,即进入施工总承包阶段。随着施工总承包阶段的深入,中国企业逐渐发现仅依赖劳动力优势不足以提升竞争力,没有参与设计就没有发言权,所以一些企业开始做设计施工总承包。同时,因为西方国家设计的劳动力成本很高,竞争力逐步下降,所以中国企业大有机会。

 以前中国企业没有资本优势,随着国家的发展,有些企业具备了资本优势,开始在海外发展投资业务。例如,中国交建在国内投资建设运营3000亿元的高速公路,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就可以选择在境外开展特许经营收费高速公路的业务。中国交建现在运作的牙买加高速公路项目,是中国在国外运营的第一条特许经营收费高速公路。该项目拥有50年的运营权,属于纯商业项目,运营管理等完全与发达国家接轨。牙买加高速公路项目,不仅可以为中国交建在其他国家推广这一模式提供经验,也可以为其他企业“走出去”提供样板和示范。

  

  退出低端迈向中高端


 记者:在国外,中国企业应该在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孙子宇:在国外,中国企业最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必须实行属地化管理,不能把国内经验完全照搬出去,企业的竞争优势一定是在当地培养起来的。

 如何实现属地化管理?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根本的理念,就是要舍得让利,让利于当地企业,与当地企业实现共赢发展。

 在实现属地化管理的过程中,当地文化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在巴基斯坦,就要尊重当地文化,在其斋月期间,要适当减少当地员工的工作时间,要求中国员工不要影响和破坏当地员工的文化习惯。

 记者:中国企业“走出去”除了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目前在“中国标准”输出方面有什么进展和经验?

 孙子宇:中国交建是第一个尝试把“中国标准”推广到国际市场的企业,这与我们企业的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以港口建设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照搬前苏联的标准;20世纪70年代,我们逐渐发现苏联标准有诸多问题,随后开始引入日本和美国标准,通过学习、消化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再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系统创新,我们建立起了中国标准体系。现在来看,这个标准系统具有先进性,可以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运用。

 2002年,在建设巴基斯坦的一个港口工程时,我们采用了中国标准规范。如果按照原有的标准建设,品质会不够高,使用寿命也不会长,而且后期的维修成本也很高。加之当时的巴基斯坦不具备对港口后期维修的技术条件,所以要求工程50年不大修,这对施工技术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于是,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相关标准,当时,交通部组织各个设计院把新的技术标准翻译成英文,当巴基斯坦把方案交给英国工作人员时,他们认为中国标准的70%超过英国。而实践也证明,只有标准先进,才能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只有比别人优秀,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记者:您认为中国企业如何才能在“走出去”战略中,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孙子宇:我认为优秀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趋势是:坚定地退出低端业务,稳住中端业务,扩大高端业务。

 为什么要退出低端?低端投入大、获利小、风险大,过去企业刚“走出去”,可以考虑从低端开始进入。但是现在,进入国的当地公司也逐渐开展中低端业务,对比起来,他们的人工成本更低,我们的竞争优势就会越来越小。因此,现在的企业“走出去”应该放弃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此外,尽管欧美国家在相关政策上完全开放,但还有一些诸如语言要求的隐形门槛,我们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深有体会。但是不必抱怨,市场是开放的,只要适应市场需求就可以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

 简而言之,就是要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使之具备国际竞争力,在人才队伍、资本配置、投资模式、风险管控等方面都力争有所突破,逐渐成为国际一流企业。

 具备实力之后,在海外投资方面,成功的投资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选择好目标市场,判断不了,不要盲目进入,否则血本无归;二是考虑风险与回报,投资是为了更高额的回报,没有不讲回报的投资。

 

       做精国际工程 当好友谊使者

    中国铁建十七局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段东明


 在波澜壮阔的海外市场大潮中,中国铁建十七局集团坚定“走出去”步伐,构建“大海外”格局。从1999年至今,集团先后在赞比亚、安哥拉、尼日利亚、玻利维亚、伊朗、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多米尼克、委内瑞拉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铁路、公路、市政、房建、电力、通信等多项工程,合同额近200亿元,逐步形成了亚、非、拉美等核心市场。

 在“走出去”过程中,集团坚持“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理念,不畏艰险,奋勇拼搏,创建了援玻利维亚农村电气化工程等一系列优质精品工程,赢得了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2010年1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安哥拉访问期间,专门视察了集团参建的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赞扬集团为当地重建作出了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赞誉。

 2014年5月,正在安哥拉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观集团参建的该国最大的社会住房项目时,勉励集团要维护好中国的形象,当好中外友谊的使者。

 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视察集团承建的委内瑞拉社会住房项目时,称赞中国人的建设速度非常快,感谢其为委内瑞拉住房计划作出的贡献。

 在集团承建的援多米尼克高速公路通车典礼上,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称赞这一公路是中多两国人民的连心路和友谊的丰碑,是载入中多人民友谊史册的一项工程。

 在海外市场拓展过程中,十七局集团注重海外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把企业经营的各个层面从相对独立和较封闭的国内建筑市场,置于全球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的大环境中,促使集团上下用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来审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创造力和竞争力。

 历经多重考验和磨练,现在的十七局集团海外经营已形成了“1+4+N”的格局。“1”指海外总部,具体负责海外经营与在建项目监管;“4”指北非、中南非、拉美和东南亚4个海外区域总部,负责区域经营及区域在建项目的监管;“N”指海外若干项目部和代表处,项目部负责在建工程施工和管理,集团根据重点经营国家注册公司或设立代表处,负责市场开发,不断深化海外“扎根行动”。在海外风险防控上,集团逐步健全和完善“立项——备案——论证——评审”一体化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经营行为,为提升海外竞争力、开拓市场打好基础。集团还着力构建安保、医疗、党建“三位一体”的海外保障体系,为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和保证。随着海外经营的发展和壮大,集团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连续多年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海外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班,并在工作中不断培养和历练,形成了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熟悉涉外业务的多层次人才队伍,为海外市场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依然快速发展,尤其是亚洲、中东、非洲、拉美国家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海外市场中的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四电、房建等领域蕴含着较大商机。在此背景下,经营规模持续增长、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海外生态日趋和谐的中国铁建十七局集团在海外市场将大有可为。集团将以超常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加快提升自主经营和合作开发能力,努力提高规模经营和创利水平。同心同德,砥砺前进,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海外发展之路。

 

    善用中华文化应对国际规则

    中国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邵刚


 中国企业“走出去”,势在必行。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问题,更多的是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对全球日渐紧张的自然资源进行再分配的问题。

 但如何“走出去”?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却是一个表面上见仁见智,但实际上殊途同归的问题。

 中国企业“走出去”,从根本上讲是中国人“走出去”。中国人“走出去”,不可避免地将会输出文化,将习俗、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全带出去。

 中华文化,讲求温良恭俭让。其核心在于“仁”,单纯的理解,则是“戒急从忍”。带着这个文化出门的中国人,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其优在于,不与人争,少与人争。无论遇到的是好事还是坏事,是有利于利益的事,还是伤害利益的事,中国人一概从内部出发,自省精神很强。这种方式的外在表现,是少有攻击性,给企业“走出去”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战略环境和生存环境。

 其劣也在于,不与人争,少与人争。无论遇到损害利益的事,还是污蔑文化和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不争,这就失去了处理问题的先机,失去了主动的舆论环境。所以,在一些事情上,往往是占理的变成了没理,没理的变成了输理。最后,变成了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是不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企业目前普遍“走出去”的目的国,诸如非洲、拉美等地,这些国家在过往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多少都接受过西方自由、民主文化的熏陶,讲求公正、法理,对抗精神相对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吃亏就在所难免。

 就我个人所在企业“走出去”多年的经验来看,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起码要解决三个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人员素质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定位不应该是简单的挣钱。全球化市场下的中国,输出世界的应该是中国的精英,只有深谙行业技能、各方面优秀的中国人才能将中华文化最精深的部分带到世界各地,也才能赢得各国人民的尊重,才能扎下根。

 其次是要尊重“走出去”所在国的文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中国企业的发展,也是为当地经济建设作贡献,不能比人差的时候垂头丧气,比人强的时候骄傲神气,要始终秉承一颗“服务”的心,和所在国、所在国的人民搞好关系。

 再次是要善用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柔克刚,这是精髓。但绝大部分时候,以柔克刚是一种境界,短期难以生效,“走出去”的中国人,要学习国际法、深谙市场经济规则,在中华文化和国际规则中,做到互通、互学、做到长袖善舞。这样方能达到经济利益与文化输出的双赢目的。

 

 □寄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层面积极推动中国高铁走向海外,中国建筑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尤其是国有企业走向海外,必须发挥经济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习惯国际化思维,遵循国际化规则;心须在管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上与国际接轨。

    ——中铁国际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 陈诗平

 我们不仅要追求量的增加,还更要注重质的提升。EPC、BT、BOT等新型的承包方式是未来工程承包市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这要求我们具有更加全面的综合实力。我们要优化经营方式,加强融资水平以及与政府、银行和优势企业的合作,占领高端市场,运作大项目。

    ——湖南路桥董事长兼总经理 方联民

 新时期,四川路桥抢抓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紧跟国家经济外交战略和资源战略,进一步确立打造国际化建设企业集团的战略定位,全面展开海外事业的谋篇布局。培养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开放视野,积极争取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努力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海外业务布局,拓展海外业务领域,加强海外合作联营,并着眼于整合全球资源,不断提高跨国指数和国际化经营水平,实现海外事业的新发展。

    ——四川路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孙云

 海外市场投资首先需要考虑政治安全因素,其次考虑经济因素以及政府信誉。此外,在海外施工,更要讲究舍得与尊重。舍得下功夫做好工程质量,树起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口碑;尊重文化与信仰,与当地更好融合。北新集团在“走出去”的十年时间里,帮助地震后的吉尔吉斯斯坦灾后重建,在塔吉克斯坦发生雪灾后进行应急救援……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北新集团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新疆北新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陈刚